從大員到臺灣
臺灣族群與海洋有關,史前南島遷徙。16世紀多民族在南部交易。臺江內海有舊名,荷蘭來前是漁商聚集,1622荷蘭來臺,先占澎湖再大員。築堡、教會、移民,荷蘭統治至1662明鄭來。荷蘭統治38年,全島納入,成第一現代政府,名稱逐漸成為島名。大員到臺灣,地名連結歷史,今日生活。
歡迎您來到熱蘭遮堡線上博物館,透過歷史的鏡頭,我們深入探索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下的安平古堡,這座承載著豐富過往的建築。現在,讓我們踏上這段時光之旅一同來探索台灣的珍貴歷史寶藏,以及安平古堡背後的故事吧。
畫面前方為熱蘭遮城,其所在位置的沙洲連結至遠方陸地,圍繞之中的海域即為臺江內海。
〈大員及熱蘭遮城〉,1670。奧地利國家圖書館提供
島嶼.定位
臺灣名稱的起源,從中文文獻看來,十分多元。十七世紀初期海圖,將臺江內海畫成一極大的海灣,稱為大員(Taiowan、Taioan、Tayouan),可能源自「大灣」之名。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來福爾摩沙尋找適合港口,得知此地名。臺江內海的範圍也隨著海圖測繪技術提升,逐漸被描繪出海灣的正確樣貌,後隨著陸地化等地理環境改變,使原本坐落在海岸旁、沙洲上的熱蘭遮城,成為今日所見的安平古堡。
主題影片
解謎篇-想像四百年前的生活
觀賞展品
此圖是臺灣史上最早描繪族群分布與動態的示意圖,圖中可見熱蘭遮城、西拉雅族村落及鹿耳門水道等。
《福爾摩沙島荷蘭人港口描述圖》,1626。
國立臺灣博物館提供
生活.在這裡
港灣內,舢舨船、篷船在海面行駛,牛車在沙洲上載人運貨,生活在此的西拉雅族,以狩獵捕獲的鹿皮、鹿肉等製品,與往返此處的日本、暹羅(今泰國)、廣南(今越南)、爪哇(今印尼)等各國海商、漁民進行商品交易,十六世紀的臺江內海商業買賣十分熱絡。同時期,歐洲各國在大航海時代競逐、追求商業利益下,荷蘭東印度公司輾轉來到大員,帶著西方的體制及槍砲,改變此處原有的制度、價值、信仰等,十七世紀的大員開始有劇烈的轉變,同時也孕育出多元的生活樣貌。
歡迎來到熱蘭遮
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624年來到大員,在臺江內海中的沙洲最北端,建造起熱蘭遮堡與市鎮,此為當時距荷蘭本土航程最遙遠的大型軍事要塞與殖民城市。熱蘭遮堡分為上層主堡、下層主堡與外堡,空間包含營房、糧倉、監獄、教堂、長官公署等,但因建設經費拮据,稅收不敷支應,且不時與原住民、漢人等發生衝突,至荷治最後階段,都持續進行修繕與擴建工程。熱蘭遮市鎮則位於熱蘭遮堡東側,1640年代已拓展為十六個街廓,靠近熱蘭遮堡建築群多為公共設施,如墓園、市議會、公秤所等。據荷蘭文獻記載,步行繞街市一周僅需二十分鐘。
主題影片
踏查篇-走入十七世紀的熱蘭遮
觀賞展品
據記載,西拉雅族獵鹿時,會先放火燃燒獵場周圍,獵人再帶著獵犬埋伏在鹿群逃生動線上進行狩獵。
城內記.城外事
十七世紀是大員與西方文化相遇的開端,許多西方探險家開始登島踏查,被迫來到此處的荷蘭東印度公司,以熱蘭遮堡及市鎮為據點,以其武力優勢及運用不同原住民村社的利害關係等,在各征伐戰役中,逐漸將整座島嶼納入公司版圖,建立起有利於公司發展的政治、財稅體制。傳教士也隨著戰爭,深入各村社,帶著屬於西方的觀點,以文字記錄、圖像描繪等方式,留下許多今日所見關於西拉雅族、漢人等生活想像。
主題影片
賦稅新制動畫
觀賞展品
1627年,首任牧師甘治士抵達大員宣教,以羅馬字母教授西拉雅族拼寫自己的語言,日後廣泛運用於各村社,又因新港社與荷蘭人關係密切,稱為新港文。
古荷蘭文(左)和新港文(右)並列的馬太福音,1650年代。
南天書局提供
熱蘭遮進行式
熱蘭遮城自1624年建城至今已有四百年歷史,期間歷經明鄭、清代、日本等不同政權。於清代,因臺江陸浮,政權中心從大員(今安平)移轉至府城(今臺南市區),熱蘭遮城改為軍裝局,後因城內軍火庫爆炸,城牆遭到損毀,日本時代,又因建造海關宿舍,城牆殘蹟部分被夷為平地。今日,熱蘭遮城城牆遺跡與鄰近的熱蘭遮博物館、文物陳列館、瞭望臺等形成完整的文化地景,並隨著考古文物出土、熱蘭遮堡與市鎮的測繪等,逐漸考究出十七世紀的生活範圍,期許能持續講述屬於這片土地的族群故事。
2003年起,臺南啟動一連串的考古試掘計畫,試圖透過器皿碎片、建築遺構等土地下的痕跡,辯證出文字以外的歷史面貌與生活日常,一起認識出土文物、講述四百年來的故事,建構屬於我們的歷史觀點。
媽祖是明鄭、清時期海上守護神。畫面中寺廟正廳的梁柱搭配交叉拱穹作為結構,空間挑高,繪者是以西方教堂格局,想像描繪漢人信仰廟宇。
《第二、三次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出使大清帝國記》插圖之〈媽祖廟〉,
1676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
觀賞最新出土文物
卡拉克瓷盤,中國,十七世紀前中期
出土於荷治黑沙舖面中的卡拉克瓷盤,
中國,十七世紀前中期